???文/團宣通訊社 ?王雨琦?何雨琦
晚9:30,距下課鈴聲響起已過去了20分鐘,教室里的同學們絲毫沒有因為下課而躁動不安,老師似乎也自動屏蔽了下課鈴聲,仍以洪亮的聲音為學生們講解。這是一門正音課,頭發(fā)花白的老教師走到每一位學生身邊耐心細致地糾正發(fā)音。由原本每周的2課時增加到5課時,多出來的時長都是義務授課,也就意味著這位年過七旬的老教師從下午5點一直上到了晚上9點后。
簡介:陳向榮,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2005年退休后被學院返聘,任“教學督導員”。曾先后被評為我?!白钍鼙究粕鷼g迎老師”、“優(yōu)秀教師”、“特優(yōu)教師”以及“全國十大優(yōu)秀教師”,教學方式新穎、風格幽默,聽過他課的同學們常說,“在陳老師的課堂上,不光學知識,還可以學做人?!?/p>
學習“帝國主義的語言”
“在當時的中國,英語被稱為‘帝國主義的語言’”,20世紀40、50年代,英語很少受到關注甚至無人問津。直到上海率先通過電臺開設英語廣播頻道,而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陳向榮就此與英語結緣。
“本來是高一才開設英語課的,但我有幸初三時就接觸到了英語,并被深深地吸引。”聊起與英語的緣分,陳向榮還要感激他的語文老師,“初中時候,我與我的語文老師很投緣,常與老師來往,得到老師很多的啟發(fā)與幫助。58年大躍進時,語文老師開始聽廣播教材,而我就跟隨他開始接觸英語,也漸漸喜歡上了英語。因為英語廣播的發(fā)音很好,語音語調也很純正,由此我的英語基礎打得比較牢靠。高一之后開始正式學習,幾任老師的課講得都很好,我跟隨他們學到很多,因此英語成績一直不錯。就這樣,高中畢業(yè)之后,進入復旦大學的英語系?!?/p>
這其中也有一個小插曲,“其實我的大學第一志愿不是英語系,而是新聞系?!蹦莻€時候的陳向榮其實更熱衷于讀報。初一時的他,經常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人們排隊買報,有一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也去買了一份報紙,從此養(yǎng)成了讀報的習慣。“雖然那時還看不大懂,但那之后我就經??磮螅床欢木拖蛭业睦蠋熣埥?。所以中學階段時候,我主要培養(yǎng)起來了對文字,尤其是對新聞和英文的敏感,當然最后還是到了英語系,但語言是相通的?!?/p>
不遲到、不請假,努力教
“教學,首先要‘不遲到、不請假’”,這是陳向榮對自己的要求,日常再忙碌,他也從未因為其他事情落下任何一堂課,甚至有一次因傷骨折時,也沒耽誤上課。“不管怎樣都不能讓學生缺課?!?/p>
“努力教”這三個字則是陳向榮多年孜孜不倦的教學信念。陳向榮老師有著自己簡單而樸素的做人原則:做學習時勤勤懇懇,工作時盡職盡責,生活要充滿愛心。他曾堅持為英語基礎薄弱的同學開設義務輔導班,從音標、語法等語言基礎知識講起,后來,這個輔導班發(fā)展成為法大的“英語正音與朗讀課程”。
?“韓愈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簡單講,就是既要教書更要育人?!标愊驑s經常和同學們分享自己走過的路,叮囑大家“要用功,尤其是在大學期間,不要浪費時間?!敝钡浆F(xiàn)在,陳向榮依舊為學生義務加課,將學校安排的每周14課時增加到20課時“主要是因為想和同學們分享的東西太多,而上課時間有限,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考慮到課容量有限,想為沒選上課或者課上沒學好的同學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因為語言的學習要一以貫之,所以加課是必要的?!?/p>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标愊驑s始終將“育人”作為自己教學的最高目標。他在選擇電影欣賞課播放的影片時也緊緊圍繞“育人”這一標準,希望借由電影引發(fā)的思考為學生的生活提供經驗:如何處理生活、工作中的困難,如何看待社會中的陰暗面,如何認識戀愛與婚姻,甚至通過災難片啟發(fā)學生對人類與自然間的關系進行反思。一位畢業(yè)生曾在他的文章中寫道,“陳老師的課,不僅讓同學們學到了知識,也引發(fā)了同學們對自身的審視,充滿了對人性、理想以及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p>
和年輕學生在一起
退休后的陳向榮被學校返聘,再次回到講臺,現(xiàn)在已經71歲的他依舊愿意和年輕的學生們在一起,因為“我也能再年輕些”。2015-2016年春季學期,每周五從中午12點到晚上9點半,他始終在厚德樓語音教室,雖然年過七旬,但依舊精神矍鑠。他幽默地解釋,“我的身體跟別人不一樣,年輕時經常在河水中游泳,堅持鍛煉?!标愊驑s回憶起那時的經歷,仿佛又年輕了許多。
幽默活潑,這是很多學生在陳向榮課堂上的感受?!拔矣X得,每堂課至少要讓學生笑一次,能笑兩次最好?!边@是他給自己定的指標。他將教書育人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為教書,將正確的知識、價值觀、情感傳授給學生;第二階段要以學生為主,避免“過度教育”;第三階段要授人以漁,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強調老師與學生之間教學相長。傳道,在他看來,不僅是求知之道,也是做人之道。他不僅將淵博的學識與學生分享,更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明白:清白做人,不欺騙。這也是幾十年來陳向榮自己一以貫之的原則。
“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陳向榮的95后學生們最常用這兩個詞形容他,他很高興。圣誕節(jié)時,童心未泯的陳向榮扮成了圣誕老人,憨態(tài)可掬,溫柔慈祥……回顧多年來的英語教學,陳向榮自信坦言,他沒有遇到過困難,而更多的是把解決學生的難題內化為自己的職責?!袄蠋?,就是要努力幫助學生的嘛!”陳向榮從未食言。
“我要一直教下去!”活到老,教到老,這是陳向榮發(fā)自內心的愿望。三尺講臺,一方黑板,陳向榮的背影給人以踏實和真誠的力量……轉身、微笑,面前是他最喜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