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豐富學校檔案資源,保存發(fā)展歷史的真實面貌,維護、見證為國家發(fā)展建設和學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歷史人物,促進人文精神的永續(xù)傳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結合我校情況,現面向校內外征集人物檔案資料。
一、“人物檔案”的界定
中國政法大學“人物檔案”是指在我校工作或學習過的人員參加各種活動形成的,對個人、學校、社會和國家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聲像、數據、圖表等不同形式和不同載體的歷史記錄。
二、征集意義
“人物檔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各學科領域、各歷史階段的發(fā)展和特點,體現了學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綜合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做好人物檔案的征集和保管利用是保護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要措施,也是維護學校歷史真實面貌和人物歷史地位的積極體現。
三、征集范圍
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各辦學時期,以及中央政法干部學校、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中國高級律師高級公證員培訓中心等合并機構相關人物的資料。
四、征集對象
(一)首批征集
北京政法學院建校初期的名師,包括來自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四校”的教授、副教授;從華北人民革命大學、華北局黨校及華北地區(qū)調入人員,因多數在調入前未評定教師專業(yè)技術職務,參考1956年國家首次在工資調整中評定教授等級時列入教學人員類別且工資級別在6級(含)以上,同時任副教授以上職務或擔任教研室主任、教務長職務的人員。
北京大學:錢端升、費青、芮沐、黃覺非、樓邦彥、吳恩裕、吳之椿、汪瑄、陰法魯、王利器。
清華大學:于振鵬、曾炳鈞、趙德潔、邵循恪。
燕京大學:嚴景耀、雷潔瓊、張錫彤、陳芳芝、徐敦璋。
輔仁大學:戴克光。
華北人民革命大學、華北局黨校調入人員:劉昂、魯直、趙先、張亞民、張杰。
從華北地區(qū)其他單位調入人員:徐敬之、張子培、王禹夫。
(二)長期征集
1.歷屆校領導。
2.建校以來各學科創(chuàng)始人、學術帶頭人,國家級、省部級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項目入選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
3.兼任重要職務者,如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性群團組織負責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有重要社會影響力的學會負責人等。
4.獲得省部級以上表彰或榮譽的人士。
5.杰出校友、英烈校友。
6.其他在國內外有一定聲譽或對學校的發(fā)展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
五、征集內容
1.生平傳記類資料(ZJ):自傳、履歷表、學歷證明、身份證明、親屬關系、職務、職稱晉級情況,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活動、外事活動及重要社會兼職的有關材料。
2.證書獎章類資料(ZS):各類獎狀、獎章、聘書、任命書、證章、榮譽證書,出席重要會議的證件、學生證、成績單、畢業(yè)證、學位證等個人相關證書證件。
3.重要手跡類資料(SJ):日記、筆記、手稿、書稿、教案、記事資料、書法繪畫及設計作品等。
4.重要信件類資料(XJ):來往的各種重要信件。
5.成果類資料(CG):專著、譯著、論文及正式出版的教材、參考書、講義,及教學和科研成果資料等。
6.評價類資料(PJ):國內外電視臺、廣播電臺、報刊、雜志的采訪報道,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的評價材料,具有紀念性、評述性、介紹性的文件材料和新聞報道等,成果被引用情況等。
7.檔案類資料(DA):從各級檔案館、博物館、校史館等單位采集來的學籍表、花名冊、成績單、人事檔案、科研檔案等。
8.實物類資料(SW):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使用的圖書、學習資料、儀器、辦公用品及其他具有歷史和紀念意義的物品。
9.音像類資料(YX):教學、科研、外事、社會活動、家庭及個人生活的重要照片、底片、光盤、錄音帶、錄像帶及影片、社交媒介形成的各類材料。
10.口述類資料:口述工作中產生的音視頻及轉錄整理的文字稿等相關資料。
11.其他類資料(QT):人物收藏的具有重要保存價值的資料或與個人成長發(fā)展相關的實物資料。
六、征集方式
1.師生校友及其親屬等檔案所有者向檔案館捐贈。
2.復制、交換其他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保存的人物檔案。
3.復制或交換散存、散失的人物檔案。
4.對于特別有價值和珍貴的人物檔案資料及實物原件,可以友好協商其他征集方式。
此外,學校各二級單位也可以組織收集、整理著名人物在工作中產生的檔案。
七、權益維護
1.捐贈品經鑒定有史料收藏價值的,檔案館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登記、整理、保存并提供利用。檔案館代表學校為捐贈者頒發(fā)捐贈證書。
2.捐贈者可以優(yōu)先利用捐贈品。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知識產權的部分,學校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予以保護。
3.捐贈品為原件的,其所有權歸屬中國政法大學,學校進行研究和展覽時注明其來源及捐贈者。
4.捐贈品為復制(翻拍)件的,其使用權歸屬中國政法大學,學校進行研究和展覽時注明物件出處。
5.捐贈者應書面授權學校使用捐贈品的范圍、方式等,并對捐贈品中不宜向社會開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見。
八、聯系方式
1.聯系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
2.聯系電話:010-58909044,010-58909645
3.電子郵箱:xiaoshizhengji@cupl.edu.cn
4.通訊地址:北京市昌平區(qū)府學路27號 中國政法大學檔案館(郵寄資料請在信封上請注明“人物檔案”)
5.郵編:102249
竭誠歡迎并衷心感謝全校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中國政法大學人物檔案征集活動,提供資料和征集線索。
中國政法大學學校辦公室 檔案館
2024年1月7日